新闻中心

在“猪周期”里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发布时间:2024-05-17 03:11:21】

来源:八戒体育官网

  10月8日开始,随着两节长假结束后股市的重新开市,涉及生猪养殖头部企业的消息不断,其中多数是负面的。牧原股份被传出要实行“承包制”并进行“大规模裁员”,新希望集团、温氏股份等大规模售卖养猪场,已经进行了2年之久的正大集团IPO申请宣布中止……

  猪企们在使出浑身解数力克时艰,“猪周期”似乎是摆脱不掉的魔咒。那么,真的没有很好的方法吗?

  9月以来,国内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牧原股份传出要对自育自繁自养模式做调整,要实行“内部承包制”,这或许意味着牧原股份要进行“大规模裁员”。

  节后首个交易日,养猪巨头牧原股份股价遭遇巨震,9日股价下跌7.63%,放量22.92亿元。

  10月9日,牧原股份管理层集中对传言进行了回应:传言里认为的承包制是将其比作过去的“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场所、饲料、仔猪、药品等养殖必备物资,农户根据最终育肥结果与公司结算。这种模式下的公司和农户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主体,仅涉及出栏育肥环节的“外包”。

  而牧原股份的“承包制”有本质区别,它在维持原有的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允许有意愿的员工通过竞聘方式选择对某一生产批次进行内部承包。公司与员工共创、共享所承包的批次利润,根据批次利润结算奖金。

  牧原股份的“承包制”被内部称为共创、共享机制。“共创、共享机制没改变牧原股份创立以来的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员工是牧原的员工,猪场和技术由牧原提供,员工在猪场内的生产场景和原来一样。”

  秦军谈到共创、共享机制的目的是通过激励机制,让能干的员工养更多的猪,达成更好的养猪成绩,创造更大的利润,实现员工更高工资薪酬回报和公司更大利润回报的双赢结果。这一机制目前在试点和推广中,过程根据真实的情况调整。

  有媒体了解到,共创、共享机制的详细做法是:牧原股份提供圈舍、智能化设备、能源、仔猪、饲料、兽药和兽医服务,员工缴纳极少的保证金,约定一个成本,出栏后结算成本高于约定成本就扣保证金,低于约定成本就进行大额奖励。

  比如某个区域当前育肥环节平均成本10元/公斤,约定的及格成本是当地平均成本的105%即10.5元/公斤,激励成本为平均成本的95%即9.5元/公斤。低于激励成本按比例进行奖励。

  对于传言“大规模裁员”问题,牧原股份首席人才官王春艳认为牧原股份的人员流动长期处在正常水平,没有裁员。“即便是过去的猪周期低谷,牧原也没有裁员。”2022年底,牧原股份的员工数是14.04万。2023年6月,牧原股份员工数是13.9万,“最近几个月依然稳定在这一个数字”。

  新希望集团养猪“一号工程”开始收缩战线年底至今,新希望共出售了18个养猪场给关联方,回笼资金超22亿元。对于不到三年巨亏140亿元的新希望来说,回血虽少,但对于减少持续性的亏损帮助不小。

  2020年以来一轮史诗级别的大牛市中,养猪企业再一次进入迅速扩张通道,做饲料起家的新希望也趁机向下游延伸。2019年至2021年,在养猪业务上累计砸下近700亿元,甚至提出了最高年出栏生猪4000万头的目标。

  早在2016年,饲料出身的新希望就公告拟投资88亿元,通过3到5年时间发展1000万头生猪,并以“技术托管和技术服务”形式覆盖2000万头生猪。

  2019年,新希望的脚步明显加快,2020年底,新希望已经储备了7000万头的产能;2021年底,已经竣工了3000万头产能。

  2021年以来,新希望慢慢的开始主动调降发展节奏,停止外购养殖场,优化产能布局。并且退租了此前租赁的商品代场和种猪场。饲料在成本占比中能达到60%以上,是绝对的大头。新希望作为全国最大的饲料企业,加上乳业、食品、金融等多元协同作战,其养殖成本本应更有优势。可过去几年的快速扩张,掩盖了管理上的问题。

  比如,新希望曾坦言,农户的养猪水平要高于公司,公司自育肥的成本高达19元/公斤,而放养的成本只有16元/公斤。因此,新希望主动调整了养殖模式。2022年,公司已清退了300万头的自育肥场线,从曾经的以自养为主转为放养为主。

  新希望以饲料起家,饲料业务一直是公司的基本盘,收入占比接近60%。以饲料为基点,在过去多年的时间里,新希望发展了养猪、禽产业、食品等多元产业。可以说,新希望并非纯正的养猪企业。

  养猪业务上遭遇困难,并不代表新希望集团的全盘皆墨。协同多元化,上下游全产业链一直是新希望反复强调的优势,也被看做其在行情低迷时刻的破局之道。不论是上游饲料,中游养殖,最终要体现到食品,因而终端的食品业务是新希望长期努力的方向,也是农牧业最终的价值表现。

  新希望集团希望可以实现农牧产业链和食品产业链闭环发展。近年来,新希望在食品端取得了一定的业务突破。除了新乳业独立上市外,新希望2022年食品板块实现盈利收入108.51亿元,同比增加20.03%。作为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餐桌的业务,新希望食品业务包括了生猪屠宰、肉制品深加工和预制菜等。

  10月8日长假后第一个交易日,上交所官网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因公司及保荐人提交撤回申请文件,决定终止对正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沪市主板上市的审核。

  今年3月2日,向上交所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5.67亿股,募资150亿元,建设广东湛江生猪产业链项目、湖北咸宁生猪产业链项目等18个项目。今年5月31日,因已更新提交相关财务资料,根据相关规定,上交所恢复正大股份发行上市审核。10月8日,因公司及保荐人提交撤回申请文件,决定终止对正大股份的上市审核。

  正大股份是国内顶级规模的饲料生产商和生猪养殖企业之一,基本的产品包括饲料、生猪及屠宰产品。其中,饲料产品主要为畜禽饲料、反刍料和水产料,生猪产品主要为商品猪、种猪和仔猪,屠宰产品主要为白条猪肉、分割猪肉以及猪副产品。

  生猪养殖方面,公司采用自繁自养和“公司+农户”合作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近200个种猪场、超过2,000个规模化商品猪育肥场,曾祖代核心群接近10,000 头,祖代扩繁群超过190,000头,2019年至2022年,生猪出栏量分别为418.78万头、432.50万头和614.55万头、850.03万头。

  从业绩上看,正大股份2020年至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56.92亿元、464.58亿元和218.1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71亿元、5.05亿元、7.13亿元。

  就行业地位而言,以2022年国内上市企业公布的数据分析来看,正大股份饲料销量位居全国第三,生猪养殖位居全国第四。

  此次正大股份冲击主板IPO,拟募资150亿元,进一步扩张其生猪养殖及屠宰业务的产能。

  正大股份IPO终止,可能与行业状况有关,通俗地说,是“猪周期”作祟。2023年以来,养猪业处在下行通道上,几乎所有的猪企都处在业务波动幅度较高的状态。对于正大,一种原因是正大股份的融资规模较大,高达150亿元,在A股IPO历史上也算大额;另一方面目前来自监管方面对IPO政策暗中的收紧,正大选择主动中止其IPO之路,也许更加明智。

  从国内养猪头部企业的整体状况看,年内亏损是普遍现象。温氏股份上半年出栏1178.57万头猪,总营收411.89亿,由于鸡、猪板块齐亏,其上半年亏损金额达46.89亿元,超出去年同期。

  天康生物上半年出栏生猪130.97万头,生猪板块实现盈利收入25.87亿元,但由于上半年猪价持续低位,公司此业务板块仍旧亏损。

  京基智农上半年生猪出栏84.32万头,生猪板块出售的收益12.21亿元,至于该板块是盈利或亏损,报告未提及。

  立华股份、金新农、正虹科技上半年生猪出栏分别达36.6万头、20.7万头、6.1万头,生猪板块营业收入分别是7.05亿元、6.22亿元、2亿元,都保持亏损状态,其中,金新农每头猪平均亏损391.18元。

  自2021年初到现在,除了2022年中曾有过短暂的反弹,这一轮下行周期已经经历了两年多时间,远超于历次猪周期的下跌时长。期间猪肉价格更是经历三次探底,但仍看不到明显的产能出清迹象。

  不仅如此,猪价的波动也更加剧烈。2022年,自繁自养养殖户从头均盈利超过1000元到头均亏损300元经历不超过2个月时间,前所未见。

  几乎能确定的是,养猪再不是“养好就能赚钱”的生意,而这轮超长猪周期也必将重塑生猪行业的格局。

  漫长且复杂的猪周期,不仅考验着所有投资人的耐心,也加大了投资猪周期的难度。

  从目前看,猪周期的投资逻辑也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用长江证券陈佳的话说,猪周期的投资逻辑正在从以前买拐点的逻辑前置到买产能去化的逻辑上。

  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在2022年的反弹行情里。作为一个周期性行业,生猪养殖板块股表现与猪价高度相关。

  但有趣的是,在2022年的反弹行情里,猪价和股价出现了背离:生猪价格于2022年3月21日触底,于10月19日到达阶段高点,价格从5.83元/斤上涨至14.21元/斤,涨幅高达144%。

  按照2021年12月20日的阶段低点到2022年7月11日的阶段高点来计算,生猪养殖指数(申万)的区间涨幅最大为35%左右,远低于生猪价格涨幅。

  在2022年3月-2022年6月生猪价格开启本年的第一波上涨时,生猪养殖指数(申万)自2021年12月20至2022年6月30日持续在6500-6600点之间震荡,而在生猪价格在8月开启第二轮上涨时,生猪养殖指数(申万)已经开启下跌趋势。

  长期来看,猪周期的轮回是不可逆的。猪周期的本质是人性。猪企们在高位的时候大量上产能,在低位的时候大量地淘汰。

  周期起落的背后,也是一次行业地位洗牌的排位赛。在一个充分竞争行业,从分散走向集中往往是通过逆行的巨头实现的。

  一定程度上,这一轮猪周期的残酷性将体现得更为极致。漫长的下行周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那些在周期顶部用高价构建了大批的养猪资产(包括猪场设备人员)以及母猪的猪企,现金流遭受了极大的摧毁。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时间拉得越长,周期的高位以及期待的回报就会越好。

  在当前的猪周期下,短期的年出栏量大幅度增长,不过是虚假的弹性,只有安全性和稳健的现金流才是真的弹性。

  声明:封面图片来自:“搜索”搜索出来的结果。如涉及不正确使用请联系编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