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天研究一个行业:中国种猪行业市场深度解读

【发布时间:2024-05-17 03:26:41】

来源:八戒体育官网

  原文标题:2022年中国种猪行业供需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国内种猪质量与数量大幅改善「图」

  种猪是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现代化的种猪业是我国养猪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畜牧业的重要标志,生猪种业的长期稳定,直接关乎国家“肉篮子”安全。各种猪品种中,大白基因优势主要体现在繁殖性能,包括发情情况、产仔数、泌乳性能等;杜洛克基因优势主要体现在生长性能,包括生长速度、料肉比、屠宰率等;而长白基因则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产仔数较多、生长较快、饲料转化率也较高。

  我国的种猪繁育工作还停留在国外引种阶段,不能完全实现自主创新,导致我国原种猪长期依赖进口。种猪是生猪养殖行业实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根本保障,经过改革开放后4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猪育种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我国种猪业发展历史如下:

  随着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肉类市场规模及覆盖消费者群体逐步扩大。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具体政策如下:

  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业为中心,涉及饲料加工、兽药疫苗、屠宰、食品加工、零售、餐饮等诸多行业。目前来看,生猪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上游主要是为养殖活动提供服务和原材料的企业,包括各类设备厂商,兽医兽药企业和饲料原料企业。中游主要是育种企业和养殖企业。生猪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屠宰和加工公司,屠宰企业将生猪转化为猪肉、杂碎等制品,加工公司则将猪肉加工成各类食品制品。

  据统计,我国包括种猪及商品肉猪在内的生猪出栏量于2017年至2018年维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并由2018年的69380万头减少至2020年的52700万头,主要由于非洲猪瘟于2018年末在中国爆发。由于我国生猪的消费需求仍然强劲,随着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且更多生猪养殖公司做大规模扩张,生猪出栏量于2021年已强劲恢复,出栏量为67130万头,预计2022年出栏量为70290万头。

  从我国家核心育种场的产能分布来看,养殖大省同样是核心种猪产能的集中省份。华南和华中地区是我国生猪育种的核心区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以及河南五省理论种猪存栏量145.3万头,占全国核心种猪产能的37%左右。种猪产能主要分布在养殖大省。核心育种场是我国生猪育种行业的标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国生猪育种的顶配水平。据统计,99家核心育种场分布在全国24个省份,其中广东、山东、湖北、湖南和四川是核心育种场数量最多的五大省份,这些省份的生猪出栏量在也处于第一梯队。

  种猪包括能繁母猪及种公猪,我国的生猪育种市场具有周期性,而种猪需求随着下游产品需求而波动。2017-2019年,我国种猪的总存栏量于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期间因中国爆发非洲猪瘟而历经急遽衰退。种猪的总存栏量于2021年回弹至4253万头,相当于2017年至202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0.8%。

  从我国种猪进口来看,近两年来进口种猪数量大幅度的增加,2020年种猪进口总量超过2万头,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从种猪来源看,我国主要从美国、法国、丹麦、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约克、长白、皮特兰、杜洛克4个品系。目前,丹系种猪在中国的市场逐渐被压缩,开始形成美系、加系、法系三分天下的格局。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改良种用猪进口量一下子就下降,主要是由于规模化水平提升以及生物安全措施得当,国内种猪数量以及质量得到大幅改善。大部分猪场产能恢复,自身能形成内部扩繁体系,对外的引种需求下降而导致。

  种猪的价格主要根据猪的品种、重量及供需,据统计,我国种猪的平均价格已由2017年的1928元/头轻微下降至2018年的1829元/头,其后大幅度的增加至2020年的4527元/头及再次一下子就下降至2021年的2401元/头。预计种猪的平均价格已于2020年达到周期性峰值,且日后将因种猪行业的发展而更趋稳定。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92年,2014年上市。现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从牧原股份种猪销量来看,截至2022年牧原股份种猪销量为34.6万头,同比下降23.13%。

  中国作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7亿头猪的商品量,不可能让种卡在外国人的手里,形成不管是培育品种,还是引进品种,必须走种业自主创新之路,“引种-适应-改良-提高”的良性循环。

  一是切实加强地方种猪资源保护。地方猪种是我国育种工作的原始素材,其良好的肉质性状、适应性和抗病性及耐粗饲等优点,使其成为育种稀缺的战略资源。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地方种猪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开发地方特色优质品种并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促进本土种源保护和良种选育。一方面建立濒危、地方品种育种保护区,另一方面设立专项,支持科研院所、种企、电商共建商业化育种中心,改良濒危、地方品种。最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地方猪种开发利用,在种猪基础研究及保种育种场等予以更多支持。

  二是积极落实育种配套政策支持。建议尽快出台我国种猪繁育重点项目研发和推广后补助政策,以“企业先投、国家补助”原则鼓励种业企业积极投资发展种猪研发、基础设施、人才教育培训、国际合作等攻关项目,对申报立项的育种项目,国家按照有关标准评估确认后给予补贴。对核心育种场、保种场提供非瘟防控用地支持,保障祖代种猪场的生物安全和运营能力。建立真正可商业化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种猪“选育、扩繁、推广”产业体系。

  三是加强政产学研融合创新力度。充分整合科研院所、高校、育种公司资源,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优势种业企业”生猪多元联合育种攻关体系。构建国家级种猪研发平台,依托育种企业主体,引导资金、人才、种群等资源向创新型生猪种业企业聚集,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育种公司和种猪品种。

  四是有效破解生猪育种人才瓶颈。从全球范围看,以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是必然趋势,人才成为种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应当鼓励种业企业“引技”与“引智”相结合。一方面,支持、鼓励种业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入股国际先进育种企业等形式,快速获得先进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要支持企业“请进来”一批大数据、生物工程、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际化人才。

  原文标题:2022年中国种猪行业供需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国内种猪质量与数量大幅改善「图」

  华经产业研究院种猪行业发展现状、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升公司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种猪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