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漫谈

【发布时间:2024-05-17 05:25:02】

来源:八戒体育官网

  看似寻常的毛笔,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上黑色、黑褐色、朱、黄、白色的线条,明显是用笔画的,可惜未见到出土的毛笔实物。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我国的文字已形成比较规范的字体,而且也可以从龟骨片、玉、陶上看到有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虽然说字迹细小,但字体尖细,瘦硬的甲骨文字则显示出毛笔书写表现的美感。我国1954年6月在湖南长沙市左家公山战国晚期木槨墓中出土的“毛笔”,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里,笔杆长18.5厘米,直径0.5厘米,笔毫长2.5厘米。据制笔专家观察毛笔的材料是免箭毛制成,即紫毫。当时笔头不是镶进笔管里,而是将笔管劈开数口,笔毫分别几瓣,然后用细丝线缠住,并涂上漆液(见《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12期)。这是我们见到早期毛笔的实物。从而感到我们的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性。战国时代,绘画艺术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准,从河南汲县出土的战国墓葬中的水陆攻战纹铜鉴、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漆画奁上的图画,都已描画了很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可见毛笔是与书画艺术表现的重要工具,而且毛笔线条表现力的美正是先人从生活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发明的,也说明紫毫的弹性特点刚健有力,是毛笔最好材料。

  秦代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毛笔名称也正式称为笔。《说文解字》:楚称笔谓“聿”,吴称笔谓“不律”,燕称笔谓“弗”,到秦才统一称为“笔”。时至今日毛笔称谓不变。从1975年12月在湖南省云梦县城关西部的睡虎地墓地,一座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的墓中,出土了三支毛笔;笔杆为竹制,上端削尖,下端较粗,镂空成笔腔。笔杆长18.2厘米,径0.4厘米,笔腔里毛长2.5厘米,出土时笔杆插入笔套内,笔套为细竹管,中间的两侧镂主,便于取笔(《文物》1976年6期)。秦代毛笔已经又有新的发展,笔头不是绑缚在竹腔外而是栽进竹管里,这与我们现在制笔是相同的。秦代毛笔笔顶部位削尖,据说古人便于将笔插在头发上。秦朝人有簪发的习惯。笔顶尖细是秦笔特点。现在山东掖县毛笔“花枝俏”笔顶仍为尖细的,不知是否为秦笔遗传特征?

  秦朝大将军蒙恬世传为笔祖。目前我国各地制笔艺人都称蒙恬为笔祖,而且在农历三月十六日都在蒙恬庙烧香、磕头以纪念蒙恬为改良毛笔做出伟大贡献。

  汉代毛笔更有新的发展。笔杆也刻有笔工姓名。1972年甘肃武威县磨咀子四九号汉墓出土毛笔,杆长21.9厘米,径0.6厘米,笔头长16厘米,外覆黄褐色狼毫,笔尖呈黑紫色,笔头根部,留有墨迹,笔杆竹质,笔管中间刻有白(马)作(汉简字体)。可见时代的发展先人们聪明智慧,极令人叹服。笔管刻上笔工姓名至今也仍为人们所效仿。

  毛笔制作的过程采用披柱法制笔工艺。我们现在的制笔工艺至今仍沿用古老的传统披柱法工艺。汉代书法艺术空前繁荣。西汉竹简、帛书、木牍,西汉木牍以及东汉简的字体都可欣赏到毛笔书写表现的艺术美。通过毛笔的笔触轨迹表现出线条的刚柔之美,浑厚雄强之美,以至书写汉字各种字体的艺术特征美,从而感受到传统书法艺术魅力。

  汉代绘画艺术及工艺美术品也取得了空前发展。从壁画、帛画、人物画、画象石、漆画艺术所表现的艺术特征都可看到毛笔线条勾勒出夺目的神采。

  魏晋时期毛笔制作流程与工艺更加讲究。而且也记载了书画家与笔工研制毛笔、探索毛笔材料、有关毛笔知识的文章。如王羲之的《笔经》,如“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矣”。“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亦可爱玩。讵必金宝雕琢,然后为宝也。”可见当时对于笔管选择更加华丽、珍贵。毛笔不仅是使用而且已经作为工艺品收藏赏玩。魏晋时期书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毛笔制作的完善和用笔材料多样性的笔性特点。

  王羲之《笔经》: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锋芒,余未之信,鼠须用未必能佳,甚难得。“岭外少兔,以鸡毛作笔亦妙”。当时选用毛笔材料有紫毫、山兔毛、香狸毛、鼠须、鸡毫、狼毫(黄鼠狼尾)、猩猩毛、虎毛、鹅毛、猪毛、鸭毛、羊须、羊毛(青羊毛),时到今日,毛笔制笔材料常用的还是紫毫、狼毫、山羊毛、猪鬃、香狸毛等。毛笔制作流程与工艺的讲究,晋韦仲将的《笔墨方》、王羲之的《笔经》等著述了毛笔工艺制作、选材的讲究,工艺制作精细。世传王羲之父子均在吴尖(湖州)任太守时珍爱湖笔,常与笔工一起研究切磋,并动手制造毛笔。

  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也喜爱与笔工交流切磋。世传他来到湖州善琏云游,见到当地百姓世习笔业,便在蒙公(蒙恬)祠边永欣寺住下,一住就是30多年,他使用过的废笔头就足有五簏,并将笔头埋在蒙恬祠南里的晓园,在石碣上题词“退笔冢”三个大字,他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临终时自制大笔一支抱笔而终。足见书法家与笔之情谊和不解之缘。

  唐宋时期书画艺术更是繁荣,名家辈出。制笔业有代表性之地当属安徽宣城为中心。《避暑录》宋叶梦得“笔出于宣州,自唐惟诸葛氏一姓世传其业”。唐代诗人白居易乐府调《紫毫笔》云:“紫毫笔,尖如锥,制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食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制作一支精良的毛笔是非常不易的,也能够正常的看到指笔选材的讲究。

  诸葛姓自唐诸葛氏到宋代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世代家传家,在当时宣城制笔派中树立较高声誉,在制笔史上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宋代诸葛高为适应书画艺术发展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终于创造出“无心散卓笔”,为长锋无笔制作开辟新路。无心散卓笔“大抵笔毫长一寸半,藏一寸于管中”。

  实际将笔毫深栽,使其笔锋聚而有力不散,笔肚及笔根部位拢抱助力,无心散卓笔制作的过程不是采用披柱制笔工艺,而是不用副毫也就是没有披毫制作的过程。目前这种方法没有延续下来。唐宋毛笔发展之迅速,制笔名家众多为我国书画艺术发展千千万万的含辛茹苦的笔工,正是民族手工艺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使制笔业历代留传。《山谷题跋》:“笔工最难。其择毫,如郭泰之论士,其顿心著副,如轮扁之斫轮。”

  元代、明、清三代制笔中心被浙江吴兴(善涟镇)所取代。吴兴地处浙江中下游的太湖南岸,这一带特产的山羊毛,以毛长色白、粗细匀称锋颖细长嫩润。元代最为著名于世的笔工为冯应科、陆文宝,人们愿以千金求买冯、陆之笔。当时吴兴之绝以赵孟頫的字、钱舜举的画、冯应科的笔。

  明清两代仍以湖州为主要制笔中心,乃至发展江苏、扬州、上海、山东、北京、湖南、江西、四川、河北。书画艺术普及发展,毛笔制作产地波及全国。真正使我国的制笔业得到繁荣发展壮大。明清两代宫中御用之笔,笔杆材料讲究,如明代龟甲镶铜环镀金杆紫毫笔,雕漆,玉杆,细羊毫提斗笔。清代青花瓷羊毫提斗笔,清代象牙雕八仙人物狼毫笔,清代青花云龙瓷杆猪鬃抓笔等,此时毛笔制作更加华丽、讲究装饰,已经是高级工艺品的一种象征。明清两代的书法艺术,与制笔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提笔、抓笔等新笔型,水墨含量较大,象邓石如、何绍基、康有为等一大批书家书写汉隶、魏碑字体,喜用复尖软毫笔,使刚柔相济的兼毫笔大量的涌现。工笔花鸟画、大写意花鸟画、山水画用笔也需要各种专用笔,因此促进了明清两代的制笔业的发展。

  当时的笔工能够说是以家传为主,兼顾少量徒弟,制笔作访都以纯手工制笔为传统,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几千年来的制笔手艺,为民族手工艺苑之中一朵民族之花。那些默默无名的历代笔工承载着中国几千年以来民族之魂,如今回首,仍是我们的骄傲,让后人为之佩服。(作者为北京市书协会员、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理事)